晚年的黄永胜曾与儿子进行过一段深刻的交谈,他问儿子,自己带兵几十年,最喜欢哪一位下级将领?儿子毫不犹豫地回答道:“丁盛!”这个答案背后有着丰富的故事。
丁盛是第四野战军中的一位后起之秀,曾因在衡宝战役中的出色表现而声名鹊起。但他受黄永胜喜爱的原因,远不仅仅是因为这场战役。事实上,丁盛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起便长期从事政治工作,抗日战争时期也一直活跃在指挥岗位。相比解放战争短短三年多的激烈战斗,他在抗战八年的时间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
当部队由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,丁盛担任过一二〇师三五八旅政治部助理员,随后调任五一五团的组织股长。1938年,他随宋时轮挺进冀东,担任宋支队组织科长。进入热河后,他被调到邓华部队,先后担任三一大队政委及团政委。直到1940年,丁盛一直活跃在晋察冀战场。那年,他被抽调到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,因大会延期,他便在延安继续深造学习数年。到了1944年,他被任命为教导二旅的团政委,负责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安全,可以说,抗战期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机关和后方工作。
展开剩余72%抗战胜利后,丁盛带领一个团挺进东北,部队逐渐扩编为旅,他出任旅长,归入热辽纵队。1947年秋之前,他一直在冀热辽军区参加作战,之后部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,开始了大规模的野战行动。
丁盛所领导的部队战斗力非常强劲,尤其是他指挥的二十四旅一直能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作战任务。相比之下,二十二师和二十三师在战斗中曾出现过失误。二十三师更换了三任师长,二十二旅在战斗中偶尔轻敌,尤其是在天津攻坚战中表现略显不足。
说到天津战役,刘亚楼曾建议八纵先行一步,为李天佑主攻方向减轻压力。在几位师长中,二十二师师长积极请战,要求冲在最前线,并信誓旦旦表示能够在20分钟内攻下刘家场坊。可是由于轻敌和指挥上的疏漏,采取了所谓“添油战术”,结果一个多小时后,口子依然未打开。可以说,八纵当时“起了个大早,赶了个晚集”。
这情况让纵队司令十分焦急,甚至想以军法处置责任人。最后还是由丁盛亲自上阵,仅用三分钟便突破了防线。
后来,部队南下中南地区时,黄永胜已不再担任八纵司令,转任十四兵团和十三兵团副司令。丁盛则指挥一三五师,在衡宝战役中表现卓越,他关闭电台秘密渗透到敌人阵地眼皮底下,令敌军措手不及,使得整盘棋局变得异常精彩。在总部的直接指挥下,成功歼灭了白崇禧手下的王牌第七军。
解放战争结束后,四十四军的一个师与四十五军的两个师合并成立了五十四军,丁盛任军长,并在朝鲜战场上立下战功。其后,他留守朝鲜前线,在军事学院学习三年,毕业后再次回到五十四军担任军长。在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,他还成功指挥了西藏平叛和对印反击战,战绩显赫。
黄永胜欣赏丁盛,正因为他是真正能打仗的军人。作为老部下,丁盛在回忆录中也对黄永胜的指挥才能表达了极大的钦佩。例如将部队改编为第八纵队后,他们的首次大捷——杨杖子战役,就歼灭了敌军一万多人,得到了总部领导的高度赞扬。
军人之间相互尊重的关键,就是看谁能真正打赢仗。
1968年3月,黄永胜升任总参谋长,面对广州军区司令员的任命,他毫不犹豫地推荐了丁盛。虽然丁盛在广州军区任职时间不长,但正是黄永胜的举荐,使他得以迅速提拔为大军区司令,成为开国少将中最杰出的将领之一。
值得一提的是,第一个担任大军区司令员的少将是龙书金。巧合的是,黄永胜曾在第六纵队担任司令时,龙书金是第十七师师长,作为攻坚战中的王牌主力,被总部视为杀手锏。六十年代,龙书金在湖南任省委书记时遇到困难,黄永胜推荐他调任新疆军区司令,成了首位大军区司令少将。
黄永胜用“举贤不避亲”这句话来形容自己的用人之道,再恰当不过了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加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