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西班牙宣布对以色列实行全面军事禁运,禁止向以色列出口武器、禁止以色列军事航班进入本国领空、禁止搭载军事物资的船只使用西班牙港口,并宣称要派遣军舰在地中海为开往加沙的人道主义船队护航,还召回了大使回应以色列的指责。在西方国家对以色列大多持绥靖姿态的情况下,西班牙为何敢于对以色列示强?
西班牙桑切斯政府由工人社会党等多党联合组阁,“人权”和“国际法”是其执政纲领的重要内容。这些左翼政党自2023年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多次推动承认巴勒斯坦国、暂停对以军售等举措。2024年5月,西班牙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,成为欧盟首个采取这一行动的主要国家。2025年9月,桑切斯政府进一步升级措施,宣布对以色列实施全面武器禁运、禁止军事物资过境,并将加沙人道主义援助预算提高至1.5亿欧元。
这一系列政策与国内民意高度契合。埃尔卡诺皇家研究所民调显示,82%的西班牙人认为加沙正在发生“种族灭绝”,超过76%的民众支持对以制裁。2025年9月14日,10万名示威者冲击环西班牙自行车赛,要求禁止以色列车队参赛,桑切斯公开赞扬示威者为“国际社会的榜样”。这种社会情绪迫使政府必须通过强硬姿态回应选民诉求,尤其是在2023年执政联盟支持率下滑的背景下,加沙问题成为凝聚左翼基本盘的关键议题。
西班牙与以色列历来关系冷淡,两国关系深受历史、政治和地缘因素的影响。二战期间,美国和英法为防止西班牙佛朗哥倒向轴心国,对其相互拉拢。但战后由于佛朗哥继续独裁执政,西班牙受到西方社会孤立。另外,由于英国占领直布罗陀,西班牙历届政府都因此和英国产生矛盾,二战后西班牙政府以“反殖民”的旗号让英国归还该地未果,于是大力支持英属阿拉伯各地的独立运动。中东阿拉伯国家曾是英国殖民地,二战后英国在巴勒斯坦地区实行巴以分治方案,西班牙虽支持联合国181号决议,但一直不承认以色列国。
1986年,西班牙加入欧共体(欧盟前身),在外交政策上和欧洲其他国家保持一致,这才与以色列建交。但西班牙仍然在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维持平衡。2018年桑切斯政府上台后,开始公开批评以色列。2023年新一轮加沙冲突爆发后,西班牙社会普遍将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与历史上的殖民压迫相类比,左翼政党更将其定性为“种族灭绝”。
阿拉伯国家,尤其是阿尔及利亚、摩洛哥和沙特阿拉伯,是西班牙在欧洲联盟之外最重要的经贸伙伴。在西方国家普遍偏袒以色列的大背景下,西班牙支持巴勒斯坦、抨击以色列显然有强化与阿拉伯国家经贸联系的考量。西班牙是欧盟第四大天然气进口国,约40%的天然气来自阿尔及利亚,而阿拉伯国家也是西班牙重要的出口市场和投资市场。西班牙企业也在阿拉伯国家大量投资,例如,西班牙国家铁路公司主导建设了沙特阿拉伯麦加-麦地那之间的高速铁路,西班牙FCC公司主导建设了利雅得6条地铁的轨道、隧道、车站、供电、信号等基础设施。西班牙企业还参与建设了阿联酋迪拜的各类基础设施,以及阿尔及利亚的多处高速公路和海水淡化厂。
西班牙历史上曾殖民统治北非的摩洛哥、西撒哈拉等地,如今在北非仍有巨大的商业利益,在摩洛哥外海还有直辖领地。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若继续扩大,可能会引发新一轮中东战争,届时将有大量难民经利比亚、突尼斯涌入西班牙,这迫使西班牙不得不采取预防性措施以稳定中东局势。
西班牙对以色列的强硬立场暗含着欧洲对美国中东政策的不满。新一轮加沙冲突爆发以来,随着大量平民伤亡,拥有大量阿拉伯移民和穆斯林的欧洲社会支持巴勒斯坦浪潮高涨,迫于道义和民意压力,欧洲多国都表达了对以色列的批评,甚至欧盟也计划对以色列进行制裁。从欧盟角度而言,欧盟长期为巴勒斯坦提供大量援助,但美国却支持以色列肆意攻击邻国,这让欧盟陷入了尴尬境地。另外,在乌克兰冲突问题上,欧盟和美国也是矛盾重重,加之关税摩擦,在欧盟内部“战略自主”呼声抬头,法国曾多次带头“挑战”美国。
西班牙曾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,鼎盛时曾控制着欧洲、亚洲及拉美不少地区,曾和美国发生多次冲突。1898年的美西战争让西班牙失去了菲律宾和加勒比岛国。拉美各国独立后,多数采取了亲西班牙的政策,因此西班牙一直视拉美为“后院”,这和美国的利益产生了冲突。于是,就有了西班牙拒绝美国要求增加军费、取消F-35订单以及批评美国的“双重标准”(如支持乌克兰却默许以色列军事行动)的情形。因此,西班牙如此对待美国的“小弟”以色列,实属正常。
西班牙对以色列的强硬立场是国内政治、历史传统、现实利益和国际战略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尽管这些措施对以色列的实际军事行动影响有限,但其象征意义深远,它打破了欧盟对以色列的“沉默共识”,为国际社会应对人道主义危机提供了新范式。
倍加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