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,位于巴林右旗的巴林民族手工坊已发展成为集非遗传承实践、传统手工艺品制作销售、研学旅游打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手工坊,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与培育本土手工艺人才的重任。
巴林右旗传统手工艺术源远流长,且具备实用、观赏、收藏价值。2014年,巴林右旗将历史博物馆搬迁,在原馆址投资改建总面积达4200平方米的巴林民族手工坊。目前,巴林民族手工坊入驻商户86家,从业手工技术人员300余人。手工坊相继开发了涵盖服饰刺绣、金银器錾刻、皮革马具等13大类近千个精美传统手工艺品种,年生产手工艺品2万余件,产值达3000余万元,从业人员数量发展到4000余人。手工坊成功培育出1个自治区级“非遗扶贫就业工坊”,催生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的民营手工业企业,并在全国7省(区、市)建立了10家“梦想工坊”。
如今,巴林民族手工坊已成为充满活力的文化创新与产业融合平台,在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,不断探索自身造血、产业惠民新路子。依托自身优势,手工坊不仅注册商标品牌、制定技术标准、集中组织生产销售,还通过订单形式由农牧户及家庭作坊进行生产,企业统一销售,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。
作为“中国笤帚苗之乡”,巴林左旗将笤帚苗编织技艺保护纳入地方发展战略,构建政府主导、社会协同的非遗保护体系。该旗依托丰富的笤帚苗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,以非遗笤帚苗编织技艺为核心,成立笤帚苗手编非遗工坊,探索出一条“文化传承、产业升级、富民强旗”的特色发展之路,让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。
展开剩余51%笤帚苗手编非遗工坊带动农户200多户,共有800多名群众实现居家灵活就业,就业家庭年均增收1.5万元至3.2万元不等,成为巩固脱贫成果、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。目前,全旗拥有笤帚苗编织代表性技艺传承人10名,年均开展技能培训班近20期,培训学员超2000人次,其中85%为留守妇女、脱贫群众及残疾人群体。
展望未来,巴林左旗计划启动“全球非遗对话计划”,举办国际笤帚苗编织艺术展,邀请全国手工艺人共同参与,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平台,推动笤帚苗编织技艺从地域特色产业向世界文化品牌迈进,让这门承载千年的传统技艺,在守正创新中续写乡村振兴时代新曲。
解码巴林右旗和巴林左旗两地非遗工坊的运营模式不难看出,非遗工坊通过传统技艺生产实现活态传承,主要承担建设非遗保护基地进行系统性技艺传承、组织技能培训形成专业化工匠队伍、开发文创产品建立市场化运营体系三大职能,其本质是连接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枢纽型载体。随着“非遗工坊+”模式不断深化拓展,传统文化资源变成了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,以传承支撑产业,以产业拉动就业,以就业促进发展,以发展收获幸福,为群众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可喜变化。
如今,赤峰共有市级非遗工坊30个,其中包含6个自治区级非遗工坊。这些遍布全市的非遗工坊为非遗项目搭建了融入现代生活、体现时代价值的平台,已经成为非遗保护传承、培育特色文化产业、带动当地群众就地就业的重要抓手,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,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。
来源:赤峰日报电子报
发布于:北京市倍加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